第二百六十三章 京城的召唤-《立宋》
第(2/3)页
史嵩之是孟珙的后台,王夔又和史嵩之与孟珙交情非浅,如果史嵩之离开中枢,对王夔来说并不是好事。
于是长孙弘立刻问:“为什么?夺情又不是没人做过,不少见啊。”
“上个月调彭大雅走,将他革职,已经有不少人在朝中非议,彭大雅深耕仕途多年,上面有不少人得了他的好处,我们强行办他,必然会有人不高兴的。”王夔道。
长孙弘嗤笑一声,冷然道:“彭大雅妄动军队,想占我盐监,又在与北虏的战事里畏缩不前,本就该革职查办。”
“话是这么说,不过这事孟大人和史大人都是承受着压力的。”王夔道:“你知道,史大人觉得蒙古人势大,比往日金人更难对付,于是战和之间,倾向于议和。本就与朝中不少人政见相左,平日里矛盾积累,彭大雅这件事不过是个导火索,就算没这事,另外寻个由头一样会出事。”
长孙弘点点头,道:“朝臣们上窜下跳,没什么用,关键是官家怎么想的?”
宋朝皇帝的权利,其实很大,高度的中央集权机制和文臣治国的影响下,皇帝的意志能够达到很高的高度,足以控制全国军政。皇帝的权威,在官员和民间都非常崇高。而自高宗以来经过多年的运作,到了理宗这一代,军队的调配已经非常顺手,军权在握,什么事就都要解决了。
所以理宗朝宰相更换很频繁,在贾似道之前,二十余年间用过十五个宰相,虽然体现了政局的混乱,但也显示出皇帝的权利控制着整个朝堂。
一个没有权利的皇帝,能够这么频繁的更换掌握军权和政权的丞相兼枢密使吗?
王夔答道:“官家还是倾向于史大人的,不过官家立场不稳,经常改变圣意,而且……史家已经出过一个把持朝政二十多年的宰相,朝臣们还能容忍再出第二个吗?”
王夔口气深远,话中有话,长孙弘却一听就明白。
他说的是史弥远。
史弥远是史嵩之的叔叔。
史嵩之跟史弥远一样,极有本事,做事雷厉风行,性格坚毅,更难得的是通文懂武,有儒将的风华。
但缺点也一样,持才傲物,性格刚愎,容不得沙子在眼睛里。
这样的人物,只能当一把手,而且与下属同僚的关系,必然是不会很好的,会得罪很多人。
而中国五千年,崇尚中庸,太过尖锐,霸气外露的人物,往往不会善终的。
不管你是能臣、妄臣、奸臣还是治世之臣,都得遵循这条铁律。
圆滑而八面玲珑,方为王道。
第(2/3)页